4 二月

(D4-5) 布洛灣山月村

在布洛灣連發呆都是一種享受。

(2008-02-04) Shinjia

這一天晚上的住宿在太魯閣裡的山月村。一進到太魯閣,聳立俊俏的高山圍繞在我們四周,上有高山巨石,下有溪流險灘,翠綠包覆著大地,雲煙在山間飄渺,眼睛一時不知道該停留在哪一個點上。婷婷拿著相機不斷地對著窗外拍照,只可惜仍下著絲絲小雨,玻璃窗上也佈著一層薄霧,美景沒能留在紙上,但相信一定映在她的心中。
 

 
車在山裡沒走多久,便到了布洛灣的山月村。先正名一下,山月村的「村」應該是下面照片裡這樣寫的才對。這地點原是位於太魯閣的一個原住民聚居的部落,早期是屬於泰雅族,直到近幾年才正式還原其原始族名─太魯閣族。
 

 
大門口處有用漂流木組合出的裝飾造型,獵人扛山豬。一眼就可明瞭太魯閣族和布農族一樣,傳統都是以打獵為生。
 

 
大門口外擺一盆火爐,才加了許多碳,讓我們對它的用途猜測了許多,不知是迎賓的習慣,還是山裡天氣冷需要烤火取暖…大門口的柱子還貼了些佈告,最醒目的就是這張─Ma Lu Su─立刻學會太魯閣族的問候語。
 

 
布洛灣不是河流名稱,它其實是太魯閣話裡的『回音』之意,在群山包圍的渡假村裡,不管對著那一個方向呼喊,聲音都會在山谷裡迴盪,故名布洛灣。
 

 
山谷中的渡假村,標榜著『在布洛灣裡,連發呆都是一種享受』,果然看到每間小木屋前面,都擺了幾張的小椅子,也有幾個遊客坐在門口休息發呆。在這樣寂靜的山裡,身心頓時都放鬆起來。
 

 
布洛灣的安靜,在我們到達後就結束了。小朋友一見到房裡的大通舖,一個個都瘋了,在床上滾來滾去,打來打去,就連較大的婷婷也都控制不住,大玩特玩起來。布洛灣的寧靜,瞬間被小孩子的嘻鬧聲及大人們的斥喝聲給取代了。
 

 
阿婆手持山刀要砍人了…其實那是房間的鑰匙,用木頭雕出刀子的造型,據說將它擺在房間內的架子寶座,便具有鎮邪的作用。(以前習慣稱『番刀』,好像該改一下)
 

 
趁著天色還沒暗下來,到戶外觀賞一下布洛灣的黃昏景緻。
 

 
這是我們住的小木屋,裡頭空間蠻小的,一間廁所及一間浴室也稍嫌不夠,倒是房裡擺了台四十吋的液晶電視,在我們的經驗裡還是首見。不過室內小歸小,一走到戶外,心情就很愉快。
 

 
廣場大草坪上立著一塊大招牌,這裡是夜間活動的場所,但直到晚上還有微微的細雨,晚會是不會在戶外舉行了。
 

 
大廳服務櫃台及餐廳位在同一處。餐廳有著大片的玻璃做外牆,白天時可邊用餐邊欣賞屋外的美景。
 

 
旁邊有遊客拿著大鏡頭在捕捉美景,我們也拿小相機胡亂拍些照片。
 

 
在房舍後方有條山裡的步道,走到入口,因為沒有燈光而顯得非常暗,又看到路旁一處提供『打草驚蛇棒』的架子,卻空無一物,深怕夜裡有蛇在此步道出沒,於是立即折返。
 

 
一艘龍舟,這是布洛灣參加環保龍舟創意競賽的作品,全部是用竹子編成,在底部像竹筏的下面再綁上保麗龍空瓶子,以便浮在水上,如今擺在不起眼的草地上當裝飾品。
 

 
晚餐時間到,到大廳準備吃飯。它的餐廳有點特殊,一進門看到的就是它的餐廳,而且就是放菜的地方,所以每一個 check-in 後要走到房間的遊客,都會先看到餐廳準備了哪些菜。吃飯時間未到,小朋友先在大廳裡玩著。
 

 
櫃台上、牆壁上、還有桌子椅子…到處都有原住民風味的藝術手工作品。
 

 
媽媽買了個山豬的包包。
 

 
大門口外冒出陣陣白煙,火爐的用途終於知道了,是為了烤肉而要燒的碳,二個年輕的員工負責戶外的烤肉台,手上拿著切肉的刀,和我們房裡的鑰匙的山刀造型一樣,這把刀是太魯閣族人重要的工具,也代表一種傳統特色。
 

 
要吃山豬肉排、香腸、地瓜等,就必須到門口外去取餐。
 

 
用餐到一半,突然燈光全熄,讓大家一陣驚嚇。很快地,廣播傳來說明的聲音,原來是晚餐時的中場秀,其實也僅是一小段表演,由獵人扛著山豬進場繞一圈,不過突如其來的安排,倒是讓晚餐增添一段趣味。咦,扮演獵人的那兩人,不恰好正是在戶外烤肉、切肉的服務人員嗎!
 

 
晚餐結束後,別的遊客多回去房裡,而我們則直接走到室內的會議廳,因為戶外潮濕,所以晚會活動就改在這裡,我們先來,就先坐在第一排的好位置。
 

 
除了我們沒有別人,小朋友於是走上舞台玩起來了。
 

 
接近晚會的時間,才陸陸續續有客人走進,也有一位工作人員進來先準備地上燒著的一堆火把,算是室內的小小營火場。這工作人員也不陌生,便是晚餐時烤肉的廚師,同時也是抬山豬的那位獵人,似乎和火有關的工作都是他要做的。
 

 
晚會開始,主持人先帶領出場表演的是一段太魯閣族的迎賓舞,幾個穿白衣的小女孩跳著,有人臉上露出笑容,也有人一臉嚴肅,有些人還不時會互相使眼色、偷笑著,一點都不像職業的舞者,有點不太專業的樣子。之後經由主持人的介紹才得知,這裡的晚會活動都是由附近的太魯閣族居民幫忙組成,幾個女孩從很小的時候跳到現在,假日賺點零用錢,半義務性的演出,目的也是要宣揚太魯閣這個不太受注意的族群文化。
 
知道了這點,不以看職業表演的眼光來看他們的演出,也便覺得自然許多。主持人逐一介紹每一個人,包含母語的名字、年紀、上課的學校、喜歡的興趣…甚至出門坐什麼車、中午吃了些什麼…都一一由主持人口中道出。看著這些女孩臉上的表情,總覺得她們並不像主持人口中講的『村裡的小朋友』,而是正值青春叛逆時期的少女,應該心裡會叨念著『講這些有的沒的幹什麼。』
 

 
附帶一提,這個主持人也不是別人,便是那位烤肉、抬山豬、架營火的服務人員,非常厲害。而表演的幾個女孩子,其實也是他的妹妹、表妹等,而櫃台接待的是他的姐姐,廚房裡的是他的阿姨,整理房間的是他的……反正一大家子有親戚關係的人都在這裡工作就對了,彷彿是家族企業。
 

 
接著是太魯閣的傳統樂器表演,首先是木琴,登場是剛才舞蹈中的兩人 (我們已經不驚訝了,都是這幾個人在晚會表演就是了),木琴敲打奏出原住民的傳統音樂,也可奏出流行的歌曲。沒有其它華麗的扮奏,僅僅有木琴單純的敲擊聲響,聽來別有一番原始純樸的風味。
 
第二項樂器是口簧琴,表演的人是…(懶得講了,那位主持人自己上台了),口簧琴是利用竹片切割出一片簧片,又綁有一小條花繩,就在嘴巴邊一拉一吹,就奏出一段音樂。它的的聲音低沈,有點像是在繃緊的弓弦上拉動,繃繃繃、咚咚咚、登登登的聲音,悠遠綿長。口簧琴是太魯閣族人男女悅愛時傳情達意的重要工具,我們聽來短短的樂曲,卻可能隱含重要的情意在裡面。
 
接著是一位專業的歌者─伊祭,曾參加過五燈獎的比賽至五度三關,後因節目停播而抱憾,所幸也在近來得到金曲獎最佳原住民演唱者的殊榮。伊祭演唱了幾首原住民的曲子,也搭配另一樂器演唱輕鬆節奏的歌曲,甚至更帶來一首男高音帕華洛帝的『O Solo Mio』,高亢清亮的嗓音引來滿場喝采。
 
其實山月村的服務人員白天有各自負責的工作,到夜晚隨手抓一個上台都能表演,確實非常全能。而伊祭的另一個身分,還是山月村的廚師呢。
 

 
山月村的服務人員都必須是太魯閣族人,只有另一位管理者及村長例外。村長原是平地的漢人,至今已完全投入在太魯閣族群裡,山月村幾乎是由他一手建成,裡頭許多木雕及佈置,也出自他的手中,由幾個人的言談中,感覺村長仿若是大頭目般,相當受到族人的敬重。
晚會後半段,改由村長親自主持。而原來的主持人又跑到後面變成勇士舞者了!村長的介紹比先前那位更囉嗦,連怎麼去接送小朋友、哪一個小朋友早上和姐姐吵架都要向我們一一報告…但這也是他親和力的表現,視每一個到山月村的遊客都是『村民』。
 

 
村長的主持也帶動晚會的高潮,不但自己奮力跳著舞,也引導台下的我們唱歌同樂,與他們一同吶喊著,讓台下的村民也溶入歌者的慶祝歌舞中,而阿婆的歌聲更受到村長的讚揚。
 

 
不僅僅是太魯閣的特色,舞蹈更一一展現了全台個個原住民的風格特色,村長在歌舞中不著痕跡地敘述著太魯閣族人的過往歷史、生活狀況及節慶活動。太魯閣族的風格其實較不獨特,服裝以白色為主,傳統的習俗─出草─已完全絕跡,就連最大特色的黥面,也都不復存在。
 

 
最後一首更下台邀請村民一同上台『喝酒』乾杯跳舞,蓉蓉的表現太棒了,小小的年紀又大方、跳得又正確又好,寶寶和達哥也在台上逗得開心極了。
 

 
***** 請按此觀看影片 *****

綸 8 歲 (小一下學期)  ●  蓉 6 歲 (4Y4M)  ●  潔 5 歲 (3Y5M)

我要回應這篇主題:
作者:
標題:
內容:
請計算 + = (阿拉伯數字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