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 七月
石門老梅玩水放風箏
(2014-07-22) Shinjia
暑假的週二是大家都沒課沒事的時間,載著孩子們到處跑跑。其實今天原本是目標是想找一處有陽光但沒有風的沙灘玩沙,因為在前一天買了大型的陽傘及支撐的底座,所以要試用看看。不過正好海上颱風警報發佈,稍晚即會登陸花東海岸,所以也預期海邊沒法去,風大也沒法撐。
從八里經過竹圍,一直都是大太陽,吃過午飯後,在淡水突然一陣大雨,跟寶寶說看到海岸的浪就要返回程,他說好。不過這大雨似乎就是那麼一下下,接著到三芝之後又是陽光。看來風的影響很大,把雲帶來也快速把雲帶走。一路往北海岸前去,淺水灣、白沙灣其實都是可以停留的點,只那麼一遲疑,車子就開過頭繼續前進了。
到了麟山鼻,把車子往海邊轉去,感覺冷冷清清的,到達海邊甚至一台車子都沒有。我們下車走到海邊,由於退潮,露出的黑色礁石及海底看來噁心,沙岸上又佈滿了垃圾及蟲子,只一下子就決定離開,而且麟山鼻,自此可以出局了 (除非是要騎車吧)
隨後再開車到不遠處的石門,從風箏公園進入停車場,只有兩台車停在此處,四週觀望一下,並沒有管制的措施。而且海邊的浪雖然一波波,但正值退潮,海岸線很遠。
沙灘邊一條小河,水流急速,不過很淺,非常適合玩水。眼見安全無虞,很放心地讓孩子去玩,不過還是下達一項要求:衣服不淮弄濕。否則因為有準備換洗衣服出門,肯定又是整個人坐進水裡去了。
天空放眼放去,可以明顯地區分山區遠處的烏雲,以及海邊的晴空,看來就算有雲雨要過來,都可以事先得知,蠻奇特的。
風非常大,被風吃起來的砂子,一粒粒打在臉上、腳上,很痛。上風處的人抬腳時,隨著鞋子上掉落的沙粒,吹飛到後面的人,就如同針扎般。難怪這時間沒有人到沙灘上來,我問寶寶:『颱風都要來了,浪這麼大,風這麼強,我們為什麼還來海邊?』他回答:『因為我們天不怕、地不怕』
到河流邊就沒有風吹砂了,可以輕鬆的玩,不過放在岸上的鞋子、包包,倒是積了不少砂子。
寶寶動手堆疊石頭,要築一道小水堤擋水,所以大家開始有了任務,分工去找較大顆的石頭來疊。
突然發現有了幾顆雨點打下來,趕緊喊著『要下雨了,撤離』,大家也很迅速地離開了海邊,因為到停車處還有一片砂地要穿過,這一路都沒遮擋的,孩子們也清楚雨說下就下,動作都很快。
把手腳上的砂洗一洗,雨勢也停了,正好閒坐著晾乾。爸爸看看停車場內僅存的一兩台車都走了後,提議把技術風箏拿來放,正在組裝時還有兩台警車駛進停車場,原以為是要被驅離了,結果他們大概只是巡邏經過而已。
蓉蓉負責風箏固定的那一頭,風勢很大,不好控制,弄了很久才把纏繞的線及風箏骨架給搞定。
風很大,線一往後拉,風箏立即就飛上去了,不過還沒學會控制,只一瞬間,它又墜落。每次落地後,大概就有一、兩根傘骨需要重新固定,糾纏的線也要再次整理,最後還找出車上的膠帶來做固定。
寶寶利用膠帶來拍照,別有一番效果。
上上下下試驗了幾次,漸漸摸出心得來了。不過只要一起飛,上昇到固定高度時,就突然像是完全失控,原本繃緊的線也立即鬆軟。
隨後也讓寶寶玩一玩。
最後歸納出原因,是氣流不順暢,因為停車場周圍都有較高的土堤或建物,所以等同是一個谷地,才導致飛到稍高處就完全無風無力。於是決定再到堤外的海邊去試一試 (事實上,石門風箏廣場的風箏活動,也都是在沙灘上)
到了沙灘上,風勢明顯強了許多,當然也要再度忍受被風吹砂打腳的痛楚。不過只一瞬間,就能讓風箏停留在空中,並且隨著手臂的前放後縮,就能影響風箏的走向。
問題當然就是在控制能力了,畢竟第一次試飛成功,風速又大到每一次的轉向或移動都是瞬時快速,常常來不及反應,它就掉落地面了,而且就連撞地也都是加速撞下去。
幾次的練習之後,傘骨斷了一根,而風箏也差不多要解體了,膠帶的使用更是沒考慮之後還要收回的狀況,硬是把它強制性固定。
看到風箏在天空中胡亂快速地飛,雖然幾乎都是被風牽引著走,感覺還是蠻痛快的。
問寶寶:『你怎麼老愛在沙灘上寫自己的名字 XD』
因為又回到沙灘,孩子們還是想再去玩水,徵求我的同意後,再度進行二度工程。
其實大部分的大石頭,都是爸爸去搬來的啦。
石門老梅的沙灘是個很不錯的地方,下回大太陽時一定還要再來 (因為剛買的遮陽傘還是沒機會用到)
玩了一會兒,又有雨點下來,這回可是下得又快又急,大家更是快速奔回。
綸 14 歲 (國一升國二暑假) ● 蓉 12 歲 (小四升小五暑假) ● 潔 11 歲 (小四升小五暑假)